身份转换 传递爱心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18 17:19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直建 通讯员南城宣

  将一颗颗珠子小心放进设计盘上,用弹力线将它们串在一起,再裁剪到适合手腕的长度……十多分钟后,一串漂亮的手链就大功告成了。小小珠子,不仅可以制作珠链,还可以制作向日葵、郁金香以及多种惟妙惟肖的“小动物”手工艺品。

  这些手工艺品出自南城街道社区康园中心一群残疾人之手,他们通过提升自己的手工技艺实现就业,回归“平常生活”。今年6月,他们还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老师,教其他残疾人及家属制作手工艺品,让他们也能增加收入,助己又助人。

  脑瘫患者成长为手工艺品制作老师

  在南城街道社区康园中心(以下简称“康园中心”),残疾人小张正在制作一条手链。串珠、剪线、掐丝,所有步骤一气呵成,动作非常熟练,很难让人看得出他是一名有语言、动作障碍的脑瘫患者。

  康园中心的社工表示,该中心通过开展手工艺品、代加工、职业技能等辅助性就业训练,帮助残疾人学员提高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学习掌握职业技能。

  多年以前,小张成为康园中心的一名学员,在完成康复课程之余,他会把时间用来学习手工艺品制作。

  可以说,这一切对他来说并不容易。小张刚开始做出来的手工艺品形式简单,较为粗糙,推出市场后备受冷落,这让他一度感到郁闷。后来,在职业训导师的开导下,小张静下心来,努力学习和练习,技术得到逐步完善。

  渐渐地,小张用珠子制作手工艺品的技术越来越娴熟,作品也成功卖了出去。凭借自己的能力挣钱,小张如愿以偿,他觉得自己步入了渴望已久的正常生活的轨道。

  如今,小张已成长为康园中心的一名老师。他在创作新作品的同时,也教其他残疾人及家属制作手工艺品,让他们也可以通过制作手工艺品增加家庭收入。

  为残疾人及家属拓宽就业渠道

  今年6月,康园中心迈出新步伐,发起《同一“南”天下,互助共成长——南城困难群体创收帮扶项目》。

  该项目作为南城街道第三期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资助项目之一,带领残疾人学员为残疾人家属、“4050”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群)和低收入家庭等群体,开展手工艺品制作培训并提供产品代加工服务,为更多的人群拓宽就业创业道路。

  王女士的孩子患有孤独症。因担心孩子发生意外,她每天都要留在孩子身边,根本没法腾出时间去上班。“参加这个项目之后,社工会把代加工产品送到家里。我可以在照顾孩子的同时赚些零花钱。”王女士说,她在康园中心的帮助下,学会了手工艺品制作技能,在家里照看孩子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些收入。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启动两个月来,共计开展手工制作培训指导128次,已吸引18人参与,帮助他们实现从无业到灵活就业转变。

  从受助者转变为服务者

  据统计,目前南城街道登记在册的残疾人约2250人。近年来,康园中心逐步拓宽服务领域,扎实做好残疾人服务保障工作。除了提供康复服务、就业培训,该中心还积极与社会各界联动,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为残疾人搭建手工艺品销售渠道,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和增收。

  不仅如此,康园中心还努力推动残疾人学员更好融入社会,从需要社会帮助的受助者,成长为助残领域的服务者。

  前段时间,康园中心的社工组建了一支居家清洁队伍,带领残疾人学员走进辖区困难长者家中,为老人提供清洁卫生、整理收纳等爱心服务。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