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合汽车获10亿美元融资将“重启” 背后金主是仰融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5-22 09:45

  苦等3个多月,高合汽车终于迎来“白马骑士”。据相关媒体报道,高合汽车已于5月16日获得了iAuto Group Inc(以下简称iAtuo)10亿美元融资,且高合汽车母公司华人运通也与iAtuo正式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范围包括生产协同、股权并购、技术合作、品牌和国际销售对接,以及供应链与生产制造的相关整合。iAuto全力支持高合汽车复工复产,计划投资10亿美元,作为高合汽车重组的第一轮资金,双方目标是在2024年上半年财报公布前完成交易。

  视觉中国图

  对此,《

》记者向高合汽车方面求证,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应。而据《中国证券报》报道,高合汽车回应称,“双方合作的具体信息以官宣内容为准,更多信息请关注官方渠道的发布”。

  高合与iAuto合作?

  公开资料显示,iAuto是一家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成立的公司,核心业务为清洁能源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集成销售及运营,在清洁能源车辆动力总成及电机系统领域持有国际专利,团队成员具有金融、投资及咨询服务领域背景。

  记者登录iAuto官方网站时发现,该网站显示“正在进行维修,无法显示”。

  公开资料显示,在与高合汽车合作前,iAuto已在国内和其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例如,今年1月,iAuto和中赁国际有限公司在浙江嘉兴成立了埃奥特(嘉兴)汽车有限公司,双方持股比例分别为30%和70%,经营许可项目中包括道路机动车辆生产、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汽车零部件研发及配件制造等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港股上市公司正道集团(HK01188)2023年9月的一份谅解备忘录公告,iAuto的最终实益拥有人为正道集团董事会主席仰融。仰融曾是华晨汽车集团的创始人之一。

  正道集团2023年财报则显示,该公司已从事电动汽车开发超过十年,已经掌握了电动汽车生产的所有主要领域及零部件技术能力。目前正道集团正在探索进入产品及制造工艺开发、工业化及生产阶段的契机。

  早在今年2月,高合汽车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时,高合汽车创始人丁磊认为,“大量的资源都扑过来,收购和投资的都有,高合还是很有机会的”。不过,他也承认,公司翻身的窗口期最多三个月,“3个月,我们会拼尽一切努力把公司救活”。

  此后,曾有长安汽车、一汽集团等参与收购高合汽车的传闻传出,但或被否认,或无回应。为了自救,高合汽车高管还曾参与直播带货。

  对于高合汽车与iAuto的合作,汽车分析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张翔认为,“首先,时机很重要,高合已经停工停产3个多月,极度缺钱,假如在去年,注资肯定就不止10亿美元。另外,目前,海外车企在新能源行业的技术相对落后于中国企业,且中国新能源车行业面临品牌过多的问题,这种背景下,投资一个现成的项目,更加直接”。

  在张翔看来,iAuto在投资前应该已经考察过中国市场,并且在自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高合汽车应该就是那个最佳选择。“iAuto投资入股,也就意味着高合成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也能够解决关税问题。同时,借助iAuto在美国的经验,开拓海外市场或许也会更顺利。”张翔分析称。

  已开始团队复建?

  另据界面新闻报道,高合汽车母公司华人运通于5月17日对内发布关于公司重组期间工作组公告,决定成立重组工作组和联合运营工作组。根据公告内容,在iAuto的资金、技术和订单等一系列资源的支持下,5月17日高合汽车已经开始团队复建和恢复生产的准备工作。

  公告内容显示,此次高合汽车重组成立两个组,分别是“重组工作组”和“联合运营工作组”。重组工作组将主要负责股权到所有运营相关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所有债务处理,下设股东、政府、供应商、员工四个小组,同时任命Jack YEUNG与Amy ZHANG为组长;联合运营工作组将主要负责公司日常的决策与运营,公司整体战略规划、整体预算、薪酬体系的决策需向丁磊与jack YEUNG汇报。

  据悉,在上述公告中多次出现的Jack YEUNG就是iAuto的CEO。

  汽车行业极度依赖规模经济,从行政管理到研发、销售乃至固定资产投资(例如工厂设施)的各项成本,都需要大规模的销售来分摊。而高合汽车当前的销量并不理想。

  数据显示,2021年和2022年,高合汽车累计销量分别为4237辆和4349辆;2023年9~12月,高合汽车销量分别为1735辆、1834辆、696辆和564辆;2024年1月,公司销量仅为232辆。

  如今,在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下,高合汽车若要恢复正常运营并提升市场竞争力,研发、生产、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来自iAuto的这笔资金是否仅为第一阶段投资,以及后续是否有进一步的资金支持,也是影响高合汽车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后续表现仍有待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