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打造思政工作品牌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8 11:46

李石柱,1963年3月出生于河南洛阳,中共党员,工学博士。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力机械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技术经济专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理工大学、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工作。2012年起任北京物资学院党委书记。

日前,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培育一批示范区、示范校、示范院系,并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年”专项工作。因此,可以将2018年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年”。

北京物资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国内唯一、国际上为数不多的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的高校,地处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源头。随着北京市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顺利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快速展开,学校在建设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相称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过程中,如何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精神?站在新时代,学校又将如何落实“三全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学校党委书记李石柱。

记者:书记,请您先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学校思政工作基本情况,特别是“五大品牌”工作的具体内容?

李石柱:近年来,学校党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扎实推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十育人”模式。全国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后,学校党委第一时间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不同群体专题培训、书记基层巡回宣讲、印发学习材料等形式,传达学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力求实现全覆盖;召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部署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作为纲领性文件全面统筹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在意识形态、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创新、思政课改革、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基层党组织建设、“双一流”建设、服务京津冀八个方面落地见效。

在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方式过程中,学校党委坚持虚功实做,通过巩固原有成果,持续改革创新,逐渐形成了专业使命教育、“一来二去”与青年教师挂职、“杨洪璋德育实践基地”、写实性《德育·素质档案》和文化养老“五大品牌”思想政治特色工作。

记者:学校如何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重教书轻育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以及教工党支部软弱涣散等问题?

李石柱:学校党委自2015年探索、提出并推动了专业使命教育。该工作以教师党支部为主体,发挥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全体教师自觉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培育学生以“专业梦”践行“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主要做法是:将专业使命教育作为教工党支部的重要职责,党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2015年,学校党委出台《关于开展专业使命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在全校范围内探索把德育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把专业教育提升为专业使命教育的工作方针;确立了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院党委(党总支)负总责,以教师党支部为主体、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教师党员引领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行职责定位、工作定标、考核定性的“三定”措施,把立德树人的责任延伸到底、落实到人。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做好育人工作,作为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衡量标准,以此带动全体教师。教师党支部通过每月的组织生活,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各教师党支部明确党员责任,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举办论坛、指导学生专业社团、实践团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渠道对学生进行专业使命教育,并将其纳入对教师党支部与党员教师的考核中。始终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拓展立德树人的维度。由教师党支部牵头,以教师党支部所属专业为单位,指导建立全覆盖的学生专业社团;以学生专业社团为依托,由教师党员担任指导教师,广泛开展学术沙龙、学科竞赛和专业项目研究。定期邀请毕业校友、行业精英、政府部门专家来校,以职业价值观讲座、校企合作授课等多种形式推进学校与社会部门的联合培养机制建设。始终坚持四年不断线全过程、个性化的专业使命教育体系。将专业使命教育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专业导论课等形式,强化专业认知;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明确专业理想;对大学三年级学生,深化专业知识,强化专业应用;对大学四年级学生,充分利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专业实践。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形成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2015年初,学校党委选取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试点,确定了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方式。专业使命教育现已成为学校“十育人”模式中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截至2017年底,专业使命教育在全校所有教师党支部中全面推进,工作已覆盖所有本科专业。“点燃教师的育人激情,照亮学生的专业梦想”的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不断完善。

当前,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校党委及时开展了课程思政工作,并作为持续推进专业使命教育的有力举措。截至目前,学校已经在三个学院开展了试点工作,效果良好,本学期将实现所有学院全覆盖。

记者:“一来二去”为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搭建了哪些平台?

李石柱:2012年以来,学校党委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引导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作用,探索实施了“一来二去”产学研用新模式, 引导青年教师在鲜活实践中成长成才。“一来”,即邀请专家、政府官员、企业家来校担任研究生导师、兼职教授;“二去”,即鼓励青年教师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学生到企业调研实习。

主要做法是:畅通“内部路”,建立教师挂职体制机制。建立起人事处、党委宣传部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挂职工作协调解决机制;专门制定《北京物资学院青年教师社会实践管理办法》,为教师挂职提供政策保障,把挂职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攻克“思想关”,提高青年教师对“走出去”的认识。挂职前,通过座谈会、走访调研、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广泛征求青年教师对挂职的意见建议;建立起追踪回访制度,通过召开挂职教师交流汇报会、主动联系挂职企业了解情况等方式,掌握教师的需求和思想状况。搭建“实践台”,大力开拓实践合作单位。通过“五大合作”为教师挂职、与企业接触搭建起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一来二去”产学研用新模式实施五年多来,学校共邀请二百余名专家学者、企业家进校园,做兼职教授;与一百多家企业建立联系,为青年教师挂职提供了一百多个职位;确定了与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区政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国商务系统和证券期货系统的“五大合作”工程。学校已有挂职经历的青年教师共203人,占45岁以下教师的比例为67%。促进了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青年教师增强了社会服务意识,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拓展,促进了广大教师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学生走进企业。青年教师带动一批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采写案例、实习实践甚至就业,用企事业单位良好的工作作风影响学生;促进了学生在实践中练就本领,有助于学生脚踏实地,将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从个人与企业合作研究到推动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挂职的青年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协助企业解决困难,并创造效益。部分挂职教师已成功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并积极推动学校与挂职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记者:学校依托“杨洪璋德育实践基地”,开展了哪些工作?

李石柱:2014年以来,学校党委坚持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2014年荣获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中宣部授予全国“节约之星”杨洪璋老师带领师生17年来帮困助学的先进事迹为典型示范,整合资源建成“杨洪璋德育实践基地”,实施基地示范工程,开展“一堂课”“一本书”“一个展览”“一个多幕剧”“一个爱心社”“一个轮值计划”的“六个一”活动,全方位、多角度探索构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模式。

主要做法是:融入“一堂课”,强化主渠道建设。将杨洪璋先进事迹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紧密联系,融入思修课“人生价值”“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章节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编写“一本书”,传递教育正能量。2015年,精心组织编印《“洪”扬无私师德“璋”显大爱无疆—杨洪璋帮困助学先进事迹读本》,配发到全体师生手中。学校党委要求广大师生切实把身边的先进典型作为“一面镜子”“一把尺子”。组织“一个展览”,促进德育实践养成。2014年,学校专门将校史馆二层固定为杨洪璋先进事迹展厅,作为师生进行德育实践养成的重要平台。每年组织新生、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校友、社会各界来访人士参观学习。展演“一个多幕剧”,全面辐射榜样精神力量。2014年,原创多幕话剧《杨洪璋》根据杨洪璋的先进事迹创作而成并成功首演。该剧至今在校内重大活动和北京市志愿服务系统公演9场,在2017年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以多幕剧金奖的获奖剧目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进行公演。成立“一个爱心社”,传承公益情。成立于2002年的学校爱心社凝聚了一批热爱公益的大学生开展“爱心收书、收衣”活动;回收整理学校学生和北京地区其他高校捐赠的军训服装22,000余套,分批运送到河北承德、万全等地贫困地区。全体校领导、一批教师和离退休老同志与万全县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们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小组。实施“一个轮值计划”,汇聚爱心合力。学校积极组织实施基地“轮值行动计划”,自2014年开始每年组织新生以班级为单位,入校内“杨洪璋德育实践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德育实践活动,确保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新生德育实践活动的全覆盖。同时,学校志愿者服务基地以及河北万全县小学等地建成七个“杨洪璋德育实践基地”,以基地为平台,引领师生和社会人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将参与“杨洪璋德育实践基地”的活动作为学生入党、入团、评优奖励、学业评价的指标,通过基地值班制度等方式让学生的公益服务延续下来,以此激励学生传承杨洪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记者:《德育·素质档案》是如何写实的?

李石柱:2007年,学校为提升育人效果、构建大德育体系,推行写实性《德育·素质档案》,把它作为记录学生德育行为的“学分表”以及毕业走向社会的德育“成绩单”,探索将其贯穿到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主要做法是:班主任辅导员随时对学生的德育过程进行动态跟踪,确保德育记录真实有效。学校制定了《北京物资学院学生〈德育·素质档案〉管理办法》,随时对学生的德育过程进行动态跟踪。记录在案的每一项目内容,由开展活动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记录并认证;学生随时可以持写实性《德育·素质档案》请班主任或辅导员核实、在电子版上予以添加;毕业生求职之前,由班主任或辅导员针对每个学生的亮点进行筛选,统一出具、签字,并由院系和学生部门认可。将《德育·素质档案》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四年之中,确保德育理念入脑、入心、入行。自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将写实性《德育·素质档案》的理念灌输给学生,使其贯穿大学四年的成长经历;在校期间各项德育环节的开展、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第二课堂的设计,都围绕着写实性《德育·素质档案》的内涵展开;在开展学生素质评价和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评选工作中,写实性《德育·素质档案》成为“德育表现”依据。

记者:人们常说“老有所依”,学校在离退休工作人员思想政治工作中,有哪些创新亮点?

李石柱:多年来,学校离退休工作不断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创新工作方法,逐渐形成了以“待遇养老”为基础、“文化养老”为延伸的养老服务工作新模式。通过搭建“文化养老”活动平台,让离退休老同志的“阳光心态”感染和引导师生,使得老同志成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在学校文化育人环节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主要做法是:加强“文化养老”体系建设。建立“文化养老”领导体系,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组织部、宣传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文化养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督促学校离退休教职工文化养老工作。学校设立“离退休教职工出版基金”,每年拨款10万元,资助离退休老同志进行科研、写作和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创作;深入挖掘老同志的精神财富,弘扬物资学院精神和光荣传统,先后资助出版了《物院情怀》《情寄水墨丹青》等文化养老系列丛书。加强“文化养老”队伍建设。发挥老干部活动中心活动聚集功能,组建了合唱队、舞蹈队等10个兴趣队,做到每天有活动、每月有比赛、年终有表彰。搭建“文化养老”活动平台。以重要时间节点、重大纪念日为契机举办文艺演出;举办“文化养老”作品展,展示老同志个人的学习笔记、个人专著等作品,充分展现学校老同志多姿多彩的晚年家庭文化生活。

我认为,这样做既拓展了学校离退休工作的空间,提升了老同志幸福指数,又展现了离退休教职工“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的精神风貌。老同志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带来了明显变化。出现了“三少三多”,即老同志之间的矛盾少了,解决个人利益的诉求少了,对学校的意见少了;老同志关心国家政策热爱学校、提合理化建议的人多了,看书学习、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多了,老同志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人多了。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北京物资学院依托“五大品牌”特色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让其在师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无论过去多少年,这些思政教育的“果实”,都会散发出迷人的芬芳,感染着无数“厚德博学、笃行日新”的物院人。(《北京教育》杂志记者:李艺英 翟迪,特约记者:孙杰 鲁珺瑛)

《北京教育》杂志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